2020年4月6日海南省发布了《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作为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岛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的体育旅游再次走在了前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旅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亮点之一,尤其以基于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最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塑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和模式,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体现更为明显,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充分认识体育旅游的发展优势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产业的特点:参与者具有很高的忠诚度、重复参与和消费,并且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带动能力,从而为旅游产业和其他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可能性。
1、体育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很多地区的旅游季节特征
旅游往往有鲜明的季节特征,而体育旅游的发展正在让很多地区旅游淡旺季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例如内蒙古旅游传统上在8月份之后就进入了淡季,但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腾格里沙漠举办的英雄会汽车越野比赛让阿拉善盟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在10月份仍然处在旺季。河北涞源的旅游业一直以来仅限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为主,主要景区及各大宾馆酒店在冬季均歇业,自从2017年开始建设滑雪场发展冰雪运动产业以来,带来了大量游客,形成了冬季营业高峰期,目前冬季游客数量已经占到了全年游客总量的20%以上。
2、极大拓展了旅游市场的地理空间
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产业,特别是户外运动赛事和设施对远距离顾客的吸引和集聚能力是一般旅游产品很难实现的,所以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极大拓展地区旅游市场的地理空间。在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的调研中发现,无论是户外越野项目、沙漠露营项目,高比例的客源是来自长三角等西部地区以外的高端客户群体。在内蒙古的阿拉善,英雄会的举办几乎集聚了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汽车越野运动爱好者及随行者。
3、改变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旅游在促进我国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模式向休闲度假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涞源通过滑雪场的建设运营很快就将游客在涞源的人均消费提升了70%。在浙江宁海,全长500公里的国家首条登山健身步道让沿线村庄的美丽景色、传统文化、传统食品成为“网红”,通过步道串联助力宁海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四川省南部县,每年一届的升钟湖钓鱼大赛成功将升钟湖打造为休闲垂钓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带动了度假酒店、渔家乐、农家乐、采摘农业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体育旅游的发展在促进地区发展中的成绩可圈可点,特别是在后发地区的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应高度重视。在我国中西部特别是西北、西南,包括“三区三州”在内,拥有大量沙漠、戈壁、山地、森林、冰雪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这些独特的自然特征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再加上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上述地区在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一些后发地区,例如处在环首都贫困带上的涞源,以冰雪运动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为其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产业保障。在涞源的模式中,体育旅游将原来“不利”的资源禀赋变成了比较优势,这一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值得借鉴。
三、科学把握体育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高度融合的产业,有其自有特征,必须要深刻把握起内在规律才能够顺利推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1、在政策层面上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体育旅游中的体育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要善于用好“看得见的手”去防止市场失灵的发生,要界定清楚体育旅游产业中哪些项目属于公共产品,哪些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资、支持和补贴。
2、在中观层面上要重视顶层设计。要通过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协同规划来引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无疑为促进区域体育旅游以及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在微观层面上要重视载体培育。很多时候,体育旅游中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在微观层面上往往需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不同体育从业主体和旅游从业主体的一体化或者“准一体化”来实现,从而来破解正外部性所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其在现实表现中就是各类体育旅游综合体,包括户外运动公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乃至户外营地。因此,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度重视此类微观主体的培育。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王裕雄)(转自4月16日《中国体育报》05版)